译观|仲伟合:AI重新定义“新文科”,英语专业的嬗变与新生
作为语言服务行业资讯与学习平台,译世界【官方微信号译·世界(YEEWORLD)】全新推出“译观”栏目,特邀语言服务行业大咖锐评业界热点事件、分享行业前瞻观察。在这里,你将有机会聆听业界领军人物对当下翻译技术革新、行业动态变化的深度剖析,从人工智能与翻译的融合发展,到国际语言服务需求的新趋势,大咖们将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为你抽丝剥茧,呈现最真实、最前沿的行业面貌。
本期是“译观”栏目的开篇之作,译·世界有幸邀请到了在翻译界久负盛名,素有“华南口译第一人”美誉的澳门中西创新学院校董、校长仲伟合教授,就当下甚嚣尘上的“文科已死”之争,分享他对于英语专业如何打造“新文科”方面的深刻思考与独到洞察。欢迎关注!
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AI)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自然语言处理(NLP)、机器翻译、语音识别等方面展现了强大的能力。这种技术的进步无疑给语言学、文学、文化交流等与语言密切相关的学科带来了冲击,其中英语专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
然而,尽管AI在语言处理上的表现令人惊艳,这并不意味着英语专业应该撤销,反而,正是这种技术变革给英语专业带来了改革与发展的契机。英语专业不仅不应被淘汰,而是应当通过深化改革,使其更加贴近时代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
(图源:视觉中国)
虽然AI在翻译和语言处理方面具有极高的效率,它却无法替代英语专业所具备的跨文化理解、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表达等核心能力。
AI虽然能处理大量文本,但它对语言中的文化内涵理解非常有限。不同语言和文化背后往往蕴藏着复杂的价值观、历史背景、社会习俗等,这些是AI无法真正体会和把握的。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他们不仅需要掌握语言的表面结构,更需要理解和传递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英语中一些词汇和短语的使用往往受到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AI翻译时无法完全保留这些文化的色彩。
AI能够识别和生成情感词汇,但它无法像人类一样从细微的语气、情境或语境中感知情感的变化。例如,文学作品中的隐喻、讽刺和双关语,AI可能会理解成表面意思,而忽略背后的深层含义。然而,英语专业的学生能够理解这些复杂的情感层次,并根据语境调整语言的表达,这是AI无法做到的。
AI的写作能力虽然流畅,但它依赖于已有的语料库来生成内容,缺乏真正的创新思维。相形之下,人类创作者能够结合个人的经验、情感和社会背景进行创造性写作,这种原创性是机器无法复制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文学创作、戏剧编写等方面,能够发掘新的思想、情感表达方式,甚至是社会和文化现象的独特反映。
(图源:视觉中国)
面对AI的冲击,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师素养以及学生的态度需要进行深刻的思考与调整。因为这场变革不仅是技术的挑战,更是教育理念和方式的重塑,需要各方共同反思与应对。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作为“新文科”改革的先行者,英语专业的课程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变化。除了传统的语言学和文学课程外,英语专业应加入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以及它与语言学的结合。通过与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跨学科合作,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能继续学习传统的语言和文学知识,还能掌握如何与现代技术融合,提升他们在数字时代的竞争力。
在AI时代,英语专业教师应提升数字素养,了解并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如文本生成、语法检查和个性化学习工具,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保持批判性思维,评估AI生成内容的可靠性与准确性。教师还需引导学生理解AI原理,培养他们的批判性分析能力,确保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利用AI支持个性化学习。此外,教师应持续进行专业发展,通过终身学习和参加技术培训来掌握最新的教育技术,并推动AI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人机协作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这些方式,教师不仅能适应AI时代的挑战,还能有效利用技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能力。
同时,英语专业学生需要转变求职观念以适应新的就业环境。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传统岗位如基础翻译和教育领域可能会受到冲击,但同时也会出现新的机遇,例如AI辅助翻译与译后编辑、跨文化管理与国际传播、语言智能与技术融合以及跨境电商与新媒体运营等新兴领域。学生应从单一的语言技能提供者转变为复合型人才,通过“英语+其他专业”的模式拓宽职业路径,同时提升技术能力,如学习编程和语料库分析,并注重跨文化交际与思辨能力的培养。因此,英语专业学生需要拓宽职业视野,积极探索新兴领域,结合自身优势,实现职业发展的转型与突破。
总之,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英语专业不仅不应被取消,反而应主动寻求变革与发展。英语专业应抓住技术进步带来的契机,迎接挑战,推动自身的转型与创新,确保在未来教育和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持续走在前列。
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翻译专业教育、外语教育领军者,翻译本科专业、翻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首倡者及奠基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澳门中西创新学院校董、校长、南博教育总校长。曾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
相关文章:
观点 | 仲伟合:“一带一路”企业语言服务与MTI教育供给侧改革
责编|沁歆
审核|肖英 / 万顷
终审|清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