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时代,英专人如何转型?19位大咖有话说(下)

来源:译世界 作者: 时间:2025/02/19


近两年,国内语言类专业撤销的新闻不绝于耳,有多所高校对语言类专业进行调整:202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拟撤销英语专业,济南大学停招朝鲜语、德语等专业。2024年,惠州学院拟撤销商务英语专业,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暂停英语专业招生,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也停招部分外语硕士专业。


国外方面,2024年,美国的西弗吉尼亚大学曾计划撤销包括本科和研究生院在内的全部外语系。美国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大学撤销13个语言类专业项目,包括5个中文、1个葡萄牙语、3个阿拉伯语和4个俄语项目。韩国全国四年制大学的语言专业的数量五年间减少了五分之一,同一时期,语言专业的入学人数也减少了18%。


这些见诸报端的信息或者只是全球语言类专业现状的一个缩影。早在2018年,国内就有一些声音建议裁撤外语类专业,译世界作为深耕语言服务行业的新媒体平台策划了系列报道:

热议 | 天啦噜,英语专业要关停?!你说,英专到底鸡肋不鸡肋?

译事 | 英语专业该不该关停?14位语言界大咖有话说


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在以DeepSeek和ChatGPT为代表的GenAI时代全面铺开之时,英专人该如何转型,以更好的、主动的姿态迎接全新的数智语言时代?译世界专访了19位国内外语言服务行业大咖,分为上下两期推出,本期为(下)期,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前瞻洞见。


相关文章:

DeepSeek时代,英专人如何转型?19位大咖有话说(上)



图片

曹建新

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国内翻译界著名实战型口译/笔译专家,交传/同传千余场,海内外出版译著四十六部

有了人工智能翻译,则可关停英语专业?这种意向,说轻点儿是不负责任;说重点儿是一种无知。人工智能以运用于笔译为主,口译为辅。在笔译方面,人工智能固然有其优点 : 比人译得快,效率高,但是不少地方仍需由人进行润色和修改;而在口译方面,人工智能可运用于固定场合,却不太方便于随机的、流动的场合。


无论哪种情况,操纵人工智能进行翻译的人们,如果没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和功底,则无法客观并正确地判断和敲定人工智能的翻译结果。而这些操纵者的来源,显然应是国内各大高校里英语系毕业生。他们不仅是前期的人工智能翻译机能的制定者和编程者,也是后期的对翻译产品质量的监控者和验收者。如果关停了英语专业,失去了来自英语专业的人材,则成了无源之水,无土之木了!


英语专业既不可关停,也不可改变。但是,英语专业所设的相关课程,可作一些改革。例如减少对英语文学的历史性追溯和英语语言学的理论性研究,而把重点放在听、说、读、写、译的实战教学方面,实战型人才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被替代的。



图片



武波

博士,外交学院教授,察哈尔学会国际传播委员会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

没有英语这个桥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无从谈起,汤因比、杜维明和许卓云都表达过中国融入世界的愿景。


中医张伯礼主张取消英语教学,这是在自废武功,中医走向世界需要英语这个媒介。普通日常的语言交流,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但是跨文化的、创造性的语言服务(如文史哲范畴的翻译),仍需由高水平的英语人才作最后把关。


人工智能工具是英语专业急需加强的一个教学内容。谈到转型,应首先对英语教师实行AI技术准入门槛,可以在现有教师职称评定环节增加人工智能工具应用能力考试,具体由教育部或人社部管理实施。但是,我支持文秋芳教授的观点:人工智能可以给外语教育带来改良,但不是革命。


某些普通院校的英语专业可以裁撤,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人工智能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人工智能是万万不能的。



图片

王立非

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国际语言服务研究院院长、国家语言服务出口基地负责人

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与产业深度融合,创造出无限的新质生产力,助力语言工作者更快更好地完成业务工作。高校语言类专业学生应扬长避短,努力成长成才,成为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语言教育、语言服务、语言科技人才。当前,我国高质量发展急需培养三类语言人才:


一是造就一支高端语言人才队伍。加强高端思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交叉学科知识培养,提升国际理解力、国际交往力、国际胜任力,服务于党和国家的高端外交外事、国际传播和国际事务大局。


二是造就一支实务型语言人才队伍。加强跨学科培养,提升商务、法务、媒体、医务、警务、国际救援等领域涉外工作本领,服务于行业需求,如外语教师、外语口播、跨境电商业务员、涉外律师、国际仲裁员、国际医疗合作专员、国际联络警官、出入境管理员等。


三是造就一支语言智能人才队伍。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素养,提升语言、AI技术、数字人文能力,服务于AI领域发展,如数据分析师、术语管理员、对话脚本设计师、文案创意、游戏动漫字幕配音、多语言数据标注员、本地化工程师、AI语言模型训练师等。

   


图片

吴丹

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美国代顿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技术传播、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

我们是AI时代的见证者,在英语教育领域,有两点是值得关注的:


第一,英语教育从业者首先应当对AI采取主动学习和应用的态度,积极参与AI应用发展,对其在个性化练习和测评中的功能进行使用和反馈,将自己从繁琐的基础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才能更有效的进行高阶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及执行。


第二,英语教育从业者应当主导并参与设立AI在英语教学和测评中的使用原则和准则,这样我们才能观察到并关注学生语言学习的真实成长,而非AI辅助下的“虚假繁荣”,也能够更好地直面智能鸿沟对教育公平带来的新的挑战。


希望英语教育领域中的各位同事能够不受年龄或行业的限制,率先使用AI工具,培养AI时代思维,从容面对和帮助“AI原住民”的学生群体学习英语,应对时代洪流巨变的挑战。



图片

崔峰

任教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翻译副修课程负责人。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SSCI, A&HCI)期刊编委,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 (SSCI, A&HCI ) 特刊“Transforming translation education throug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25)主编

在DeepSeek和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快速发展的时代,英语专业的学生其实可以把它看作一种机遇,而不是挑战。与其抗拒,不如主动了解和运用这些技术,让AI成为我们提升翻译能力和竞争力的助力。与二十年前中国大陆开始将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相比较,当年传统的翻译训练方式正在当下逐步融入AI技术,特别是如何在译前准备和译后优化中高效利用AI,已成为我们翻译学习的新课题。


因此,我建议学生们可以多练习译前分析和译后润色,学会筛选、整合信息,同时,掌握如何优化输入指令(prompt engineering),提升翻译效率。我认为:AI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如何“对话”它。AI不是来取代译者的,它将是我们强有力的辅助工具,需要我们思考如何用好它,发挥它的优势。


当然,AI也可能带来一些伦理上的挑战,比如数据偏见、隐私保护、内容真实性等,这些问题也都值得学界与业界的关注。学生们应该保持批判性思维,仔细评估AI生成的内容,确保翻译既符合语言规范,也符合伦理标准。


面对GenAI时代,英语专业的学生不妨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技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AI在翻译中的应用。在提升技术能力的同时,也别忽略了伦理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翻译行业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图片

韦忠和

厦门精艺达翻译公司总经理,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服务委员会副主任

我有一位朋友,曾是外事部门的高级翻译,后来转任政府招商部门负责人。他谈及AI时说:“我常用AI辅助翻译文案、发言和邮件,大多数情况下,经过适当修改即可使用,效率大大提升,是个好帮手。但前提是我懂英语。若涉及其他语言,我就不敢用,因为无法判断对错和好坏,更无法修改。”


在我们翻译公司的运营中,AI已取代了大部分初译工作。得当使用AI工具,能产出质量不错的英文文本,且在成本和效率上表现优异。但译者并未被取代,而是转向AI译文的审校和优化,以确保准确性和文化契合度。


AI是提升效率的好工具,但不是替代专业能力的捷径。面对大模型时代,英语专业人士应积极拥抱技术,学会高效使用AI工具,以提升效率和质量,同时不断提升自身语言能力和跨文化理解力,才能在技术与人文融合中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图片

修文乔

博士,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MTI 教育中心主任。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奖

AI浪潮冲击的不仅是英语专业,几乎所有文科专业都面临巨大挑战。但我们要理性看待这一现象。首先,专业调整是市场调节的自然结果,近20年高校扩招导致文科毕业生供大于求,如今进行专业调整恰恰是经济和人口双重压力之下的理性回归。其次,裁撤文科专业并不能否认文科的价值,一个健全的社会一定是文理双轮驱动的产物。


英专人应何去何从?首先,大家要持续提升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核心竞争力,用思想和语言为社会注入灵魂;其次,英专生要积极拥抱AI技术,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专业和优势,进而为社会提供独特的价值;最后,在职业规划方面,英专生在国际文化交流、AI辅助语言教学、语言技术和跨境电商、国际商务等领域仍大有可为。


总之,如果能够掌握AI技术,这个技术狂飙突进的时代反而能为真正的外语人才带来机遇。



图片

王华树

翻译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外文局翻译院智能翻译实验室执行主任,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国际翻译家联盟(FIT)技术委员会成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37/SC3)术语资源管理工作组专家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重构语言生态的深层变革中,英专人的转型本质是人文教育范式的价值重构,这可以从三个维度审视:


首先,教育模式需从传统观念中的“语言容器”转向“认知枢纽”。当GenAI技术“接管”基础语言转换和知识生成之后,传统培养方案中多数语言技能的训练已经出现结构性的失效。语言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突破技术认知局限的文化解码能力——比如隐喻识别、意识解码、跨模态叙事重构等深层认知能力。


其次,能力坐标从“语言工具”向“技术人文”转型。要突破将语言视为单纯媒介的工具理性,迈向在技术系统中重塑人文主体性的认知革命。要在三个关键领域掌握人机协作的核心能力:一是增强提示工程的文化敏感性,以更好地适应多样化的语境需求;二是强化算法伦理中的人类价值观对齐,确保技术的应用符合道德规范;三是构建跨语言知识图谱的认知框架,实现信息的深度联结与共享。


最后,价值定位从“工具理性”到“意义生产”的哲学转向。在语言智能泛在化的时代,人文教育的终极使命是守护技术洪流中的人类主体性。正如海德格尔所言,真正的危险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我们对技术本质的遗忘。在AI能自动生成知识的时代,我们的价值在于守护语言作为“存在之家”(House of Being)的诗性本质,坚守“诗意地栖居”的本真状态。



图片

蒙永业

博士,北京悦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翻译协会理事、翻译服务委员会副秘书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37)翻译标准工作组专家,全国语言与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62)委员

我们庆幸生活在这个前所未有的数智语言时代,见证了很多前所未有的人类史上奇迹。我们是技术进步的推动者,我们也是技术进步的受益者。以DeepSeek、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全面铺开,显然其使命是为了造福人类,而非限制人类或消亡人类。本着这个理念,人工智能显然不是外语专业的终结者,而是能够赋能外语学习,提高外语学习效率,成为跨越语言障碍的利器。


目前人工智能能够完成一部分语言服务工作,但不能完成全部语言服务工作。如果对人工智能这个尚未走出幼儿园的孩子所做出的壮举感到有所威胁,让我们外语教育从业者、实践者、思考者、受教育者居安思危,这是明智之举;如果从此以后就消极、被动地接受人工智能长大成人,既不参与到人工智能成长的“教育”工作,也不融入到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则被淘汰是早晚的事情。


按照传统语言教学模式,要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培养出优秀的外语人才,至少要十年八年苦功夫,人工智能可能能够缩短这一时间,让一个人借助人工智能精通上百门语言成为可能,这是当前外语教育从业者现在就可以参与、摸索、研究的方向。


当前人工智能限于算力、语料规模、元要素储备,得到的成果依然存在诸多不足,我们需要投入大量人类工作来纠正人工智能的不足,反馈更多信息给人工智能,提升未来人工智能造福人类的能力。另外,当前人类每天生成的文字量被人类参与翻译的比例不到十亿分之四,被大语言模型或机器翻译的比例不到一百万分之一,跨语言、跨文化交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大的市场等待着开发,就算是机器翻译比例达到一万分之一,业务至少还能增长100倍;如果人工参与翻译的比例能够达到一万分之一,业务至少还能增加上万倍,前途十分光明。人类参与+人工智能整合在一起,将是语言服务从业者很长一段时间的主要工作方式。


虽然大语言模型目前可以模仿写出许多高质量报告或文章,但我在今天的访谈中并没有用大语言模型来撰写任何一个观点,这些观点藏在我的头脑中,都是原创的,也是首次公开说出来的,不会跟任何专家的观点相重合。纵然这些原创观点并不权威,甚至显得很随意,这却不是当前的人工智能可以实现的——人工智能不是万能的。


只要人工智能不能把国家这个存在体从宇宙中消亡,则国家背后的民族语言就依然会存在,只要民族语言存在,跨语言、跨文化交流这一场景就不会自动消失,就会给我们语言服务从业者提供工作机会、教育机会、财富机会、权力机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图片

高志军

博士,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硕导,全国语言与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计算机辅助术语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

以OpenAI o1为代表的推理型大模型已令全球惊叹,而本土DeepSeek也凭借强大的工程实力与合规优势迅速崛起,实力已逼近o1。面对日益激烈的AI竞争,仅停留在准确表达与发音的外语教育,已难以与AI效率相抗衡。语言的本质是沟通与文化理解,跨文化敏感与深厚的人文素养才能真正彰显外语人才的价值。高校应在外语教学中融入AI课程,培养学生操作大模型的能力,如微调、RAG(检索增强生成)等;同时加强文学、哲学、心理、美学等博雅教育,拓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只有将语言技能与多学科背景相融合,才能在数智时代重塑外语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短期内,大模型性能的提升依赖高质量数据,也因此凸显了“文档工程师”的重要作用。他们擅长梳理并加工复杂信息,为生成式AI提供更加有效的训练数据。技术写作能力与提示词工程的结合,让外语人才可以通过精准的描述与引导,帮助模型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圈的需求。这不仅为行业带来新的价值增长点,也是外语专业转型的方向之一。


哪位业界大咖的观点戳中了你?欢迎点击“写留言”发表你的看法~~


相关文章:

DeepSeek时代,英专人如何转型?19位大咖有话说(上)


策划、采访 | 沁歆、绢生

制作|绢生

审核|肖英 / 万顷

终审|清欢

0
分类:翻译业内动态 标签:  | 收藏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免责声明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权利人保护机制 | 违规信息举报和处置办法
中译语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5 www.yeeworl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02826号-3
京ICP证14015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2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