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简报 | 人工翻译相较机器翻译的五大优势、张西平《问学于中西之间》出版…
来源:译世界 作者: 时间:2025/02/17
中国语言服务业一周简报(2025年第5期,总第374期)
编者按
每一周,中国语言领域都在发生什么事儿?又产生了哪些新观点?以及涌现出了哪些新产品?等等,这些问题可能是很多业内人士想及时关注的。对此,译世界(微信公众号“译•世界” ID:YEEWORLD)进行了信息跟踪观察,推出《中国语言服务业一周简报》,为业内人士提供参考。本期报告覆盖了2025年1月25日-2月14日的资讯。欢迎关注!
C
ONTENTS
目录
业界动态翻译出版前瞻观点会议预告
Part 1
业界动态
近日,经中国翻译协会推荐,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李朝渊成功入选国际翻译家联盟(简称“国际译联”)标准委员会。
国际译联是国际上最权威的翻译组织联合会,下设18个专门委员会和1个工作组。其委员会成员经各会员单位推荐,由理事会投票选举产生,旨在支持并推进国际译联在翻译领域的专项工作。此前中国译协推荐的多名专家成功加入国际译联口译、技术和会员通讯编辑等专委会和人工智能工作组。此次由中国译协推荐的专家入选国际译联标准委员会,将进一步助力中国译协参与国际翻译标准制定工作,在国际翻译事务中发出中国译界声音。(来源:中国翻译协会 )
2月7日,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简称“亚冬会”)在哈尔滨隆重开幕。来自亚洲34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名运动员在这里进行6个大项64个小项的赛事比拼。中译语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译语通”)为此次国家级重大赛事提供全方位的语言科技服务保障。
为了备战亚冬会,此次共组建了120余人的团队现场和远程保障亚冬会圆满举行,其中70余人的语言服务团队一线保障为期8天的赛事,提供包括笔译、交替传译、同声传译、电话口译等全方位、多元化的语言科技服务保障。专业译员涵盖英语、日语、韩语、俄语等多个语种,具备丰富的重大国际赛事服务经验以及出色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远程保障团队对信息传递、数据支撑、技术装备和信息发布等各方面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服务。
为了确保本次赛事语言服务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团队前期对亚冬会涉及的各类体育赛事、冰雪运动、文化交流等相关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专业术语库,并针对赛事中的各类场景,如开闭幕式、比赛现场、新闻发布会、媒体中心和医疗保障等,进行模拟训练和突发预案。(来源:中译语通GTCOM)
日前,刘海涛教授加盟复旦大学,并受聘为复旦文科资深教授。2024-2025新学年,复旦大学推出100余门ai领域课程。春季新学期,他将参与主讲外文学院开设的有关ai大课,助力学校发展科学智能(注:ai4s,ai for science)。
刘海涛是国际知名计量语言学和依存语法研究专家,教育部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连续10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和斯坦福大学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单。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计量语言学和数字人文,尤其在依存语法计量研究和语言复杂网络方面做出贡献,在国际语言学界享有盛誉。
“我感到荣幸,能在这一特殊的时刻,成为一名复旦人,与大家一起面对数智时代的挑战,迎接千载难逢的机遇。”
刘海涛表示,外文是复旦大学特有的基因之一,复旦也具有优良的语言学传统,复旦公学的创办人马相伯先生与中国第一部汉语语法《马氏文通》具有密切的关系,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曾担任复旦校长25年,为中国语言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语言是智能的窗口,也是数智革命的引爆点和ai破解人类软件系统的切入点。刘海涛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包括外文学者在内的所有语文专业人员,理应站在数智风暴的最前沿去迎接挑战。”
在数字人文领域,刘海涛用一整套科学的数字手段系统,考察中国的诗歌翻译、民歌特征与地理分布等一系列问题,在世界具有代表性的数字人文标志性刊物和民俗学的公认顶尖刊物上发表中国学者的原创性研究。该方向开辟了数字人文的研究疆土,有效联通了智能时代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来源:上观)
Part 2
翻译出版
由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泰斗张西平编撰的《问学于中西之间》日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张西平教授为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西方文明对话研究,并著有相关著作,主持了教育部与国家社科基金相关重要项目。
全书分为“师友情缘”“游心之语”“师生之谊”“学术访谈”“汉学探源”五个部分。“师友情缘”中作者回忆了徐梵澄、季羡林、任继愈等多位恩师好友;“游心之语”包含作者对自身学术经历及相关研究工作的感悟;“师生之谊”阐述了外语类大学使命、大学意义等教学相关内容;“学术访谈”是作者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等问题的访谈记录;“汉学探源”则有对西方早期汉学著作的解读及汉学研究相关论述。
该书以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为核心,收录了作者撰写的回忆、随笔、演讲、访谈和论文等,反映了张西平教授在汉学研究方面的理论思考与随想感悟,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他的学问历程、学术交往、教学感悟和研究工作。
通过对师友的回忆展现学术传承脉络,通过学术访谈分享对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见解及构建批评的中国学研究的思考,为读者了解学术前沿、拓宽学术视野提供了机会,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来源:译世界综述)
Part 3
前瞻观点DeepSeek根据搜索结果中多篇行业分析报告和高校专业调整趋势,结合AI技术冲击、市场需求变化和教育改革背景综合评估,预测出了未来10年可能面临消失风险的10个大学专业。
据预测,首当其冲的是翻译/小语种专业,此外,还包括图书馆学与信息管理、传统新闻学、会计学、基础计算机编程、传统市场营销及广告策划、基础摄影与摄像、公共事业管理、传统外语教育、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分析指出,AI翻译技术已在日常场景中实现95%的准确率,覆盖中英、日、韩等多语种,大幅减少基础翻译岗位需求。普通高校的小语种专业因就业对口率低(仅14%)和高阶翻译人才门槛提升,可能逐步被淘汰,仅顶尖院校保留高端研究方向。
在未来,翻译专业可能更注重跨文化沟通、专业领域翻译(如法律、医学)以及AI工具的使用等。(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人工翻译相较机器翻译的五大优势:
1. 文化符码转化:处理宗教禁忌语的成功率达98.7%(如中东地区"酒类"表述的25种替代方案)2. 行业术语体系:医疗领域可实现ISO标准与地方术语的1327项映射3. 法律文本校准:合同条款本地化修改建议采纳率高达91%(欧盟GDPR条款的37处区域性差异)4. 品牌调性把控:奢侈品文案翻译需经过3轮情感分析测试(正负向情绪偏差≤0.3)5. 应急响应机制:重大舆情事件中可实现7×24小时实时翻译支持(时政敏感词库更新延迟≤15分钟)
(来源:澎湃新闻转自旗渡红蓝律网站)
Part 4
会议预告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国文学研究分会拟于2025年4月25日-27日,在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召开本分会第15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主题为“英国文学与科技”,分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1、 英国文学(史)与科技(史)2、 维多利亚时代文学的科学想象3、 英国(反)乌托邦文学中的科技4、 英国文学科技书写的伦理5、 英国文学中的科技与生态6、 科技史与英国性的文学塑造7、 当代英国科幻文学8、 文学与科学文化的新思考9、比较视域中的英国科幻文学10、中英科幻文学比较研究11、英国科幻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联系人:陈老师 028-84078933,18101362132;郭老师 028-84078005会议专用邮箱:britishlit2025@163.com(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为深化认知翻译学理论及应用研究,特别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背景下的认知翻译学研究新进展,进一步推动我国认知翻译学的发展,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翻译学专业委员会拟于2025年5月9日-11日在北京举行第三届认知翻译学专题论坛。论坛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翻译学专业委员会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研究中心”、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及《语言、翻译与认知》编辑部、北京译国译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重庆博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论坛将以“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背景下的认知翻译学研究”为主题,邀请国内认知翻译学知名专家做主旨报告,并举行专题研讨。热忱欢迎对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与认知翻译学研究感兴趣的师生参加本次论坛。
会议议题包括:1.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背景下的认知翻译学理论研究2.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背景下的翻译模式与方法研究3.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背景下的口、笔译认知过程研究4.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背景下的文学与文化翻译及其接受研究5.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背景下的人工智能与翻译研究6.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背景下的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7.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背景下的翻译教育研究8.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背景下的翻译与文化认知研究9.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背景下的国家翻译能力研究10. 其他相关议题 会议内容相关咨询:邮箱:rzfyxlt@163.com电话:傅老师,010-68901969 田老师,18213082467
报名及缴费咨询:电话:杨老师,010-88819033 任老师,010-88819587(来源: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传译专业委员会将于2025年7月25日-27日在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举办“翻译·传播·技术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传译专业委员会和华夏文化促进会体认语言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翻译研究与教学》编辑部协办,黑龙江外国语学院西语学院承办。
会议主题为:翻译·传播·技术创新发展,主要议题包括:1. 体认口译学和体认翻译学研究2.“讲好中国故事”翻译策略与译者行为研究3. 技术赋能国际传播与翻译行业创新发展4. 人工智能时代翻译传译学科的创新与发展5. 中华典籍外译实践与研究6. 翻译传译实践与新文科建设7. 数字人文时代翻译专业校企融合实践案例分享8. 外国文学译介实践与研究9. 跨文化交际翻译人才培养研究10. 翻译技术与人工智能助力翻译课程思政建设
联系人:王老师,15046666850 吴老师,15245069582 张老师,13100961278会议专用邮箱:lwnh2025@hiu.net.cn(来源:PCTI 翻译传译研究)
为加强学界同仁间的交流合作,提升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和实践水平,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料库翻译学专业委员会与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拟定于2025年8月1日-2日联合主办“第七届全国语料库翻译学研讨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欢迎各方学者莅临北京,参会指导。
会议主题为:大语言模型时代的语料库翻译学研究,主要议题包括:1. 大语言模型、语料库与翻译语言研究2. 大语言模型、语料库与翻译教学研究3. 大语言模型、语料库与多模态翻译研究4. 大语言模型、语料库与多语翻译研究5. 大语言模型、语料库与语言接触研究6. 人机协同翻译模式研究7. 各类双语语料库的研制与应用8. 基于语料库的应用翻译研究9. 语料库与翻译过程研究 10.其他语料库翻译学相关议题
联系方式
组委会邮箱:bfsucrg@sina.com,拟参会人员请于2025年6月30日前通过以下链接提交中文或英文摘要一份(中文300—500字,英文150—300词)。https://www.wjx.cn/vm/h2OcF0j.aspx#(来源: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
为进一步推动学术进步,促进学科发展,提升期刊品质,培育作者和读者群体,为青年学者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学术平台,《世界汉语教学》拟于2025年9月在北京语言大学举办“《世界汉语教学》青年学者论坛(第12届)”,论坛的主题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TCSL)的跨学科研究”。
主要议题包括: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研究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3.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研究4.汉语教学的跨学科研究
联系电话:010-82303689论坛邮箱:shlt2013@126.com联系人:胡媛(来源:世界汉语教学)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语文》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学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互动语言学与汉语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将于2025年10月18日-19日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
会议主题为:互动语言学与文明交流互鉴
互动语言学是国际语言学界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研究方向之一。本届会议鼓励基于互动语言学视角,对国家通用语言、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以及世界语言进行跨方言、跨语言研究,深入揭示人类语言和文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会议议题包括:(1)互动语言学理论方法研究;(2)互动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研究;(3)互动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对比研究;(4)互动语言学的应用研究;(5)互动语言学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6)互动语言学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研究。
与会论文经遴选后编入“中国语文丛书”《互动语言学与汉语研究》(第六辑)。
联系人:成蕾 《中国语文》编辑部 电话:010-85195391刘彬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电话:18810516436(来源:今日语言学)
出品|译世界编辑部制作|沁歆审核|肖英 / 万顷终审|清欢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