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数智化时代人人都用得上的翻译技术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翻译行业。技术的突破不仅为翻译技术的进步按下加速键,而且为传统翻译实践与服务模式赋予了新的内涵,掌握先进的翻译技术已成为提升翻译工作者职业竞争力的关键。
在此背景下,《人人都用得上的翻译技术》一书的推出旨在将翻译技术推向更广阔的大众视野,使其普惠化,帮助更广泛的读者群体理解并应用翻译技术。该书遵循“以人为本,知行合一”的理念,立足于语言服务行业的最新需求,聚焦翻译实践中的技术问题,以翻译技术为基本知识框架,强调技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系统阐述各类翻译技术和工具如何应用。
本期译世界邀请到该书的主编之一王华树博士为大家作详细介绍。当然,我们最后也为小伙伴们准备了超棒福利哦,快来get吧~
▲《人人都用得上的翻译技术》
主编:王华树 李莹
(图源:翻译技术教育与研究公众号)
《人人都用得上的翻译技术》全书共十二章。本书内容涵盖桌面搜索、网络搜索、智能采集、文档处理、语料处理、文本快翻、网页翻译、语音输入、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机器口译、视频翻译、智能写作与批改等多个领域,同时融入了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各章编排严谨,知识模块丰富,工具种类齐全,突出单一技术的内在逻辑与可拓展性的同时,构建不同工具间的数据迁移知识,满足读者多层次、多维度、多场景的需求,旨在为翻译技术爱好者、翻译专业学生及相关专业人士提供实用的实践指南。
*本书目录、样章等详细介绍请点击:新书速递 | 《人人都用得上的翻译技术》
首先祝贺您的新书《人人都用得上的翻译技术》出版,与您以往的翻译技术专著相比,这本书在受众定位上有什么不同吗?或者说从内容的门槛难度来看,是否更贴近普通受众?您和编写团队是如何在内容的把控上做到这一点的?
王华树:感谢译世界对本书的关注!这本书的受众定位确实与以往有所不同。此前的翻译技术专著多面向专业译者群体,注重技术的深度挖掘和理论的系统构建。而《人人都用得上的翻译技术》这本书则致力于将翻译技术推向更广阔的大众视野,使其普惠化,旨在帮助更广泛的读者群体理解并应用翻译技术。
如今,翻译技术的普及不仅仅是专业译者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非专业用户也开始使用相关技术工具处理日常工作。我们在编写这本书时,特别注重降低技术的门槛,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实际案例和操作指引,使每位读者都能轻松上手。我们团队在把控内容时始终秉持“技术为人服务”的核心理念,以简洁的步骤和实际应用为主线,帮助读者从实际需求出发,理解复杂技术背后所蕴含的逻辑。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希望打破“技术门槛”的壁垒,让翻译技术走进每个人的生活。书中的内容不仅是对技术的介绍,更希望能够启发读者看到翻译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潜力,感受其普适性价值。
您的近期作品 从《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技术研究》到《翻译技术100问》再到最新的这本《人人都用得上的翻译技术》,我们似乎看到了翻译技术受众群体逐渐扩大,体现出一种“下沉”的趋势。作为翻译技术领域的专家,您认为这是基于翻译行业的哪些发展趋势的反映?
王华树:正如您所说,这三本书的受众群体逐步扩展,体现了翻译行业的技术变革和社会需求变化。过去,翻译技术主要服务于专业译者和语言服务企业,强调高精度和专业性,但随着生成式AI的迅猛发展,翻译技术日益普及,技术的使用门槛也显著降低,越来越多的普通用户借助智能工具完成高质量的翻译任务。这种变化反映了翻译行业的三大重要趋势:一是翻译需求的多样化,全球化进程和跨文化交流的加速使得非专业用户对翻译工具的需求激增;二是翻译技术的智能化,大语言模型、神经网络机器翻译、语料库技术等工具的算法优化和操作简化,使得翻译技术变得更加易用和普及;三是技术的大众化,全民数字素养的提升,让更多人能够掌握翻译技术的基本操作,甚至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翻译技术受众的扩展不仅体现了用户对技术本身的接纳,更体现了技术的民主化趋势。翻译技术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生活,意味着技术正在从精英化的工具转变为服务于每个人的日常助手。这种趋势提醒我们,技术的真正价值在于服务于人类的广泛需求,而非局限于少数领域或人群。未来,随着技术进一步发展,翻译技术将不仅仅是语言转换的工具,更可能成为跨文化理解和知识共享的重要桥梁,因此这种趋势也成为人类不断探索未知、拓展边界的内在动力。
本书涵盖了桌面搜索、网络搜索、智能采集、文档处理、语料处理、文本快翻、网页翻译、语音输入、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等多个方面,您能谈谈这种结构设计的初衷吗?在GenAI时代翻译从业者的综合素养包含哪些关键要素呢?
王华树: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初衷是构建一幅完整的翻译技术生态图景,帮助读者从基础工具到前沿领域,逐步掌握翻译技术。我们通过详细介绍从桌面搜索、网络搜索等基础工具,到智能采集、语料处理等进阶应用,再到文本快翻、机器翻译译后编辑、视频翻译等前沿领域,力求全面覆盖翻译技术的核心应用场景。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不仅能帮助读者系统性地掌握翻译技术的全貌,也充分考虑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为读者提供了灵活的学习路径。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打破技术壁垒,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真正实现技术普惠的目标。
在GenAI时代,翻译从业者的素养已远超传统语言能力的范畴。扎实的语言基础与跨文化理解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根本,同时,要快速掌握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数据管理的相关知识,熟练运用各类翻译软件和工具。更关键的是,应具备敏锐的判断力,理解生成式AI的运行逻辑和局限性,精准甄别AI翻译的优劣,并进行必要的修正与润色。因此,批判性思维、技术伦理意识以及对数据隐私的保护意识也至关重要。面对AI生成内容可能潜藏的文化偏差、偏见甚至是误解等,从业者必须秉持清晰的判断力与高度的责任感,确保翻译内容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这些都是未来翻译从业者不可或缺的素养。
随着生成式AI的发展,整个翻译行业正在经历重构,外语专业也面临压力,您如何看待这一变革给翻译行业注入的新活力、带来的新契机?
王华树:生成式AI的出现的确为翻译行业带来了深刻变革,正深刻地重塑着翻译行业的格局,为其带来新契机、注入新活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驱动的效率提升。大语言模型等生成式AI技术显著提高了翻译的效率与质量、降低了沟通和传播的成本,也为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翻译行业的自我革新。技术发展推动服务模式从L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向AaaS(代理即服务)演进,代表着技术交付与服务创新的全新浪潮。三是从业者的身份转型。从业者从过去单纯的语言转换者,向技术驱动的语言服务专家转型。这种转型不仅意味着工作模式的改变,更意味着对从业者技能要求的提升,涵盖更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翻译管理能力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等。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变革带来的挑战。近年来外语专业的大规模裁撤,无疑反映了传统语言教育模式在AI时代的局限性,也警示我们,固守旧有的教育模式,将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但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恰恰为跨学科融合和新型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契机。未来的翻译从业者,不再仅仅是“语言的搬运工”,而更应是具备一定的技术素养、能够利用AI工具提供高附加值服务的“语言工程师”。例如,翻译数据标注专家、翻译质量评估专家、翻译提示工程专家等新兴职业的出现,正是这种变革的体现。因此,我们应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将其视为推动翻译行业发展的新引擎,培养既精通语言又掌握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人工智能大发展的时代赢得先机。
随着机器翻译技术、语料库技术以及大语言模型的普及,译者对于自身“语料资产”的管理成为一个现实且紧迫的问题,译者的“语料资产”是否能作为知识产权进行自由交易?您如何看待这一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王华树:这个问题触及了翻译行业在技术变革浪潮下的核心痛点,也引发了我们对知识产权和劳动价值的深刻思考。首先,从教育角度来看,译者的“语料资产”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文本集合,它更是译者长期学习、实践、积累的结晶,是其语言能力、文化理解和专业知识的集中体现。这些语料,凝聚着译者独特的视角和创造性的劳动,理应得到尊重和保护。从技术角度来看,语料库的兴起,实际上是将翻译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数字化,这本身就是一种技术进步。但同时,这也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即如何界定这些数字化语料的归属权和责任规范。如果将译者的“语料资产”视为知识产权进行交易,这无疑会激励译者更加重视自身的专业积累,并推动翻译行业向更专业化、更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未来,将会出现更多专门的语料资产管理平台和交易市场,这些平台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一是实现语料标准化。建立统一的语料格式和标注规范,让语料在交易和使用时便捷高效,充分释放价值;二是明晰语料归属权认定。译者创作的语料耗费诸多心血,要以严谨的方式确保译者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这是平台建设的关键;三是保障交易安全性。在进行翻译活动时,译者的“语料资产”可能会被纳入其他语料库、记忆库或术语库中,如何防止语料被滥用或盗用成为当务之急。当然,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技术、法律、行业等多方共同努力。一方面,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让译者权益有保障。另一方面,制定合理的交易规则,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也要引导译者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各方携手,方能推动平台与市场蓬勃发展,为翻译行业注入活力。
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针对学生使用AI撰写毕业论文相继出台了禁令,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王华树:相关禁令反映了学术界对AI技术滥用的担忧。虽然AI技术可以提高学术写作的效率,但给学术诚信与原创性带来严峻的挑战。我认为,禁令的目的是规范,而非全盘否定AI的使用。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工具,将其当作辅助工具而非替代手段。AI可以帮助提升写作效率,但学术研究的核心仍然是独立思考和原创贡献。这是技术伦理与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刻碰撞,也提醒我们在技术应用中始终要坚守学术的基本价值。在AI的浪潮中,我们更应该反思如何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学术,而非让学术被技术所裹挟。这既是对学生的试炼,也是对整个教育体系的考验。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在AI时代下的学术素养,使其既能掌握技术,又能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学术人才。
新书落定,王教授后续的翻译创作与研究有何规划?新的一年,对于MTI和DTI的学子又有何殷切寄语?
王华树:新书完稿,只是新征程的起点。后续我们计划深入探索翻译技术与生成式AI的“共生”关系,不仅仅是技术工具的简单叠加,而是挖掘二者如何重塑翻译的本质,以及这种塑造对翻译教育的深远影响。同时,我也渴望打破学科的藩篱,让翻译技术在数据科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元领域绽放光芒,揭示生成式语言背后的模式、反思技术对人文的冲击、探索大语言模型在国际话语生态叙事中的力量。
对于MTI和DTI的学子们,我想说,当下我们正值一个技术奇点,一个人机关系重塑的时代。正如技术哲学家唐·伊德所言,“技术并非中立,它塑造着我们的存在方式。” 大语言模型(LLMs)的崛起,机遇与挑战并存,赋予我们前所未有的翻译效率,但也可能让我们迷失在技术的迷宫中。因此,我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时,不仅要精通翻译技术的“工具性”,更要深刻领悟翻译的“存在性”——它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情感、思想、文化和文明价值的传递。
我们要成为技术与人文的使者,而非技术的附庸,要思考技术如何服务于人类的福祉,敢于质疑技术的“必然性”,探索技术的“可能性”。在技术浪潮中,不要随波逐流,而要坚守内心的价值,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成为真正能够驾驭技术、引领未来的翻译者。请切记,技术为器,人文为道,纵使机器喧嚣,亦应守护人之温情,不负生命之真谛。
翻译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兼任中国外文局翻译院智能翻译实验室执行主任,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国际翻译家联盟(FIT)技术委员会成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37/SC3)术语资源管理工作组专家、全国语言与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术语学理论与应用分技术委员会(TC62/SC1)委员,《中国科技术语》编委等。多年来致力于推动翻译技术产学研的生态融合,在《中国翻译》《上海翻译》《外语界》《外语电化教学》以及The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 等期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十多项,出版《翻译技术研究》《翻译搜索指南》《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技术研究》《计算机辅助翻译概论》《应用程序本地化》《翻译与本地化项目管理》等十多部著作。研究领域:翻译技术、外语教育技术、语言服务管理。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教师。出版教材十余部,其中副主编《翻译技术简明教程》,主编“十二五 ”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旅游服务礼仪》,主编广东省“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商务礼仪实务英语》等。多次承担广东省内和全国性翻译技术师资培训项目的授课任务,服务一线教师两千余人。原创翻译技术课程数字资源1000余项。主持建设旅游英语专业省级(已经申报国家级目前正处于数据监测阶段)教学资源库翻译技术课程。承担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主办的中国(广东)-太平洋岛国农业技术培训项目交替传译和陪同口译任务,应用翻译技术辅助翻译实践。荣获2024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高职组)全国复赛特等奖、全国半决赛二等奖、全国总决赛三等奖。在《外语界》《外语电化教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或参与省部级和校级课题十余项。
小伙伴们,看到这里,你们是否早已迫不及待想把这本书收入囊中了呢?别着急,我们为你准备了惊喜福利!
福利:文末随机选取3个留言,各赠送《人人都用得上的翻译技术》一本
1. 关注译·世界微信公众号;
2. 给本文留言,写下你想得到《人人都用得上的翻译技术》一书的原因;
3. 我们将把符合留言主题的留言扶上墙,截止到1月16日15:00,随机抽选的3名粉丝,将免费获赠价值98元的《人人都用得上的翻译技术》一本;
4. 获奖结果将于1月16日公布,获奖的小伙伴请留言附上邮寄信息,我们将包邮寄出哦~
没有中奖的小伙伴也不要灰心,还可以通过这些渠道购买↓
◆ 微店:https://k.youshop10.com/JzgPmVHH
◆ 复制链接
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id=729224075884
即可购买,或进入知识产权出版社官方旗舰店购买。
撰稿 | 沁歆
制作|绢生
审核|肖英 / 万顷
终审|清欢